【教材拓展】真正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

发布时间:2023-09-25 09:05|栏目: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浏览次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摩尔根对果蝇杂交实验(图1)所作出的假设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不少教师认为该假设并不很严谨,因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的同源区段(图2),同样能解释实验现象。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摩尔根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吗?摩尔根当年用什么方法证明了Y染色体上没有白眼基因?

图片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

图片

2白眼基因在XY染色体上的可能分布

【教材拓展】果蝇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与1910年摩尔根发表论文的区别

摩尔根关于果蝇的伴遗传的第1篇研究论文发表于1910年。当时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模糊的,无论是孟德尔基于对数据分析指出遗传因子的存在1909年约翰逊改称基因”),还是1903年萨顿通过观察指出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假说摩尔根不喜欢假说尤其不喜欢必须依赖其他假说的帮助才能成立的假说。摩尔根在1910年发表的论文中根据杂交实验的实际情况其遗传图解如图3所示。

图片 

3 1910年摩尔根论文中的遗传图解

由此可知摩尔根在做果蝇杂交实验时是不知道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所以根据孟德尔的方法在解释上将颜色因子R与决定性别的因子(X分开考虑并由此推测出事实是这个R同X结合在一起从不单独分开”,用现代生物学术语即为连锁”。但即使这样摩尔根对控制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这一结论还是保留谨慎态度。所以摩尔根在书写上还是将颜色因子R与决定性别的因子X并列关系书写。其次,由于当时摩尔根用的显微镜不过是把一般的放大镜架起来,受实验条件及认识的局限摩尔根没有考虑到Y染色体的存在所以在书写上雌性果蝇用XX雄性果蝇用X表示

因此目前生物学教师所普遍认为的“摩尔根设计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实验,判断白眼基因是否在Y染色体上”,这种认识超出了摩尔根当时的认识水平。

2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人们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认识还是存在争议的摩尔根并不信孟德尔1909年摩尔根在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的过程中,还发表文章抨击孟德尔的方法。首先在方法上摩尔根认为孟德尔是通过对数字进行分析推理然后提出理论该方法是从理论上预测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在统计学上可见”,但并没有遗传学的物理基础。摩尔根认为孟德尔的假说不过是结果被很好地解释了,因为发明了解释来解释它们”,并称之为高级杂耍”。其次摩尔根反对染色体遗传学说对于遗传单位是否存在以及在何处存储也不感兴趣

因此1909年摩尔根所做的果蝇杂交实验并不是为了证明孟德尔学说,而是为了推翻孟德尔学说直到1911年,摩尔根才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声明果蝇的突变符合孟德尔的理论,变成了孟德尔学说的坚定支持者。他说凡是密切观察这些新类型发展史的人,都会对以下事实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性状确实会分离’,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无中间类型发生”。所以1909年摩尔根对果蝇的杂交方案的设计,首先是基于对孟德尔方法的质疑验证其次是材料白眼雄性果蝇的获得在此基础上摩尔根设计了一系列杂交组合试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否定孟德尔方法,但最终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摩尔根成为了孟德尔学说的坚定支持者

据此教学设计中摩尔根判断基因的位置”各种假设确实能起到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作用,但是必须明确的是,事实上该前提偏离了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的目的

1910年摩尔根发表论文时到底做了哪些实验?

1910年摩尔根在发现问题阶段和演绎推理阶段一共做了如下几组实验如表1所示

图片

其中在演绎推理阶段白眼雌性和红眼雄性的杂交组合最为关键实验结果与预测完全吻合,假设得到完美证实,摩尔根据此确定了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着实验条件的改善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摩尔根的学生布里吉斯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1916年布里吉斯发现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交配,理论上子代应该是白眼雄蝇和红眼雌蝇但观察大量子代后发现大约每2000只子代个体中,有1个红眼雄蝇或白眼雌蝇对此现象的解释布里吉斯提出如图5所示的假设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极少数细胞X染色体不分离,导致卵细胞或含有2条X染色体或不含有X染色体。异常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得到的XXY个体为白眼雌蝇XO个体为红眼雄蝇这样就可解释异常果蝇的出现

 

图片

图片

布里吉斯进一步推测该异常出现的白眼雌蝇与正常红眼雄蝇杂交预期得到的后代应如图6所示会产生8种个体其中8号为YY因无X染色体而不能存活。图6中4号红眼雄果蝇和7号白眼雌果蝇则是正常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不能产生的但事实上在布里吉斯的杂交实验中却同时例外的出现该实验结果与布里吉斯的预期相吻合证实了布里吉斯假说的正确性。通过进一步检查该例外的白眼雌果蝇的染色体证明了其体内含有2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最终布里吉斯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1916年摩尔根再次以果蝇的伴性遗传为题发表论著对上述认识作出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摩尔根1910年的论文在细节上是有所瑕疵的。但是他采用了孟德尔的推理及实验设计,证实了孟德尔学说的正确性;并借助萨顿等科学家对性染色体的理解,敏锐地发现果蝇伴性遗传的存在,将孟德尔的理论推测与染色体进行了具体联系;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连锁互换定律,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所介绍的摩尔根实验是对遗传规律的总结认识是在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有了发展性认识后所作的现代生物学解释201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学生物学研讨会上,何奕琨教授指出进行科学史教育需要教师多读原著尽量还原真正的科学史”。科学史蕴含着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是很好的教学素材。运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通过对摩尔根果蝇实验的再现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时考虑了诸多因素例如学生的接受水平素材所占的篇幅、科学认识的发展因此教材中对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所对应的科学史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处理,这样有利于新授课时学生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适当了解真实的摩尔根果蝇实验,能清楚自己带领学生还原的究竟是最初的科学史,还是科学发展到一定新的阶段之后的新认识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