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艾弗里发表于 1944 年的论文,新教材必修 2 修改了该实验过程。实验教科书讲述艾弗里从肺炎链球菌 S 型菌中分别提取出 DNA、 RNA、蛋白质等物质,然后与活的 R 型菌混合后培养,观察是否发生了转化。但实际上,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彻底分离 DNA、 RNA、蛋白质等物质,艾弗里得到的提取物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物。他向提取物中分别加入蛋白酶、酯酶、 RNA 酶、 DNA 酶,结果发现,只有 DNA 酶能够阻止转化实验,这说明被 DNA 酶分解的DNA 极可能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此外,教材补充介绍艾弗里分析发现“转化因子”的理化特征与 DNA 的十分相似,因此,这些结论表明, 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对艾弗里实验的修改也影响了该实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实验教科书讲述:“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新教材删除了这句话中的“更”字。为什么删除“更”?其实,这两个实验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艾弗里实验是首次证明,具有开创性;噬菌体侵染实验是对这个结论的有力支持。理解这两个实验的关系,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艾弗里的实验结果发表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不相信这个结论。几年后,当人们的顽固观念已经“风雨飘摇”时,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论就为人们接受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扫清了所有障碍,因此噬菌体侵染实验对人们接受这一事实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表明它比艾弗里实验更有说服力、结论更可靠。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依据命名变化,教材将肺炎双球菌改为肺炎链球菌。肺炎 链 球 菌 发 现 于 1881 年, 最 初 被 命 名 为 Pneumococcus。1920 年 改 称 Diplococcus pneumoniae( 肺 炎 双 球 菌 )。因 为 它 与 链 球 菌 非 常 相 似, 后 来 改 为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