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

发布时间:2021-01-06 09:05|栏目: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浏览次数:
表观遗传的机制主要包括DNA共价修饰、蛋白质共价修饰、染色质重塑以及非编码RNA调控四个方面。在DNA共价修饰中,最主要的就是DNA甲基化。
DNA碱基上增加甲基基团的化学修饰称为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甲基化在除酵母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多发生于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在哺乳动物中,5mC大多发生于CpG二核苷酸中,而CpG常常在基因5-端的调控区成簇串联排列,构成CpG岛,大小为3003 000 bp
DNA甲基化与基因沉默有关,并在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等事件中起重要作用。能够结合甲基化的CpG二核苷酸的蛋白质称作甲基化CpG结合蛋白,它们能够将抑制因子募集到发生甲基化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引起基因转录的沉默。某些转录因子只与CpG未甲基化的DNA序列结合,这时CpG若发生甲基化就可以阻止这些转录因子结合,从而影响转录。
DNA甲基转移酶(DNMT)是DNA甲基化的“效应”,目前已发现的DNMT包括DNMT1DNMT2DNMT3aDNMT3bDNMT3L等。甲基化反应分为从头甲基化和维持甲基化。维持甲基化与DNA复制偶联,甲基化的双链DNA复制产生的子代双链中,只有亲代的DNA链是甲基化的,DNMT1能够识别这种新合成的双链中亲代单链上的甲基化位点,并将子链相应位置的胞嘧啶进行甲基化。DNA甲基化在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起到多种作用。基因组保持正常的甲基化模式,对胚胎发育至关重要。在发育过程中,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的建立和维持离不开DNA 甲基化,同时DNA甲基化的缺失会导致染色体数目不稳定,增大染色体丢失的频率。
虽然DNA甲基化模式可以在细胞间传递,但它不是永久的。个体的一生中都发生着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一些变化可能是环境改变的生理反应,另外一些变化可能与细胞的恶性转化或老化等过程有关。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