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进而培育成新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高突变频率,扩大突变谱,即诱导可产生自然界少有的或应用一般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新性状、新类型,以丰富种质资源;(2)打破性状连锁、促进遗传基因的重新组合;(3)可以有效地改良作物品种的某些个别性状;(4)促进作物远缘杂交的成功。
诱变育种主要用于植物和微生物,诱变育种是杂交育种的有力补充,同时又是其他育种方法难以替代的一种手段。诱变育种的方法分为物理诱变方法和化学诱变方法等。
物理诱变方法主要是辐射。辐射处理的方法分外辐射和内辐射。外辐射是指有机体受到的辐射来自外部的某一辐照源。可根据育种目标、研究内容、要求和条件等,用辐照源照射植物的植株、种子、花粉、子房、合子、单倍体、组织培养物等。内辐射是指将放射源引入植物体内的照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浸泡法、注射法等。对植物进行辐射处理时,一定要考虑具体作物的辐射敏感性和处理时的诱变剂量。

化学诱变方法主要通过化学诱变剂来实现。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很多,但在育种上的应用较少。化学诱变剂的处理对象主要是种子和植株,有时也有花粉、花药、合子及组织培养物。为了提高诱变效果,需要确定合适的剂量,以及了解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许多化学诱变剂都是致癌剂,所以使用化学诱变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护,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体内。
诱变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益突变的频率较低、变异的方向和性质难以控制等。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于育种能克服这些缺点。已有科学家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改造基因,获得了满足人类需求的农作物品种。例如,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培育出品质好、产量高的番茄,不易吸收有害重金属的水稻,抗虫作物品种等。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