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发布时间:2021-01-06 09:31|栏目: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浏览次数: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目前,人类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种。但是,随着抗生素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及残留有抗生素的废弃物向环境中的排放等,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来源可以分为“体外形成”和“体内形成”。前者是通过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使细菌获得了耐药性,或者是细菌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与细菌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并且这种耐药性是可以遗传的;后者则是细菌在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为了抵抗抗生素的杀伤作用,而在体内产生的耐药性,这往往是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论哪种来源,耐药基因最初大多是因细菌发生突变而产生的,其耐药机制包括产生蛋白酶直接降解抗生素;使细菌细胞壁的渗透性发生改变,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进行修饰以抑制抗生素的作用;等等。例如,最早在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的耐药基因blaTEM-1blaTEM-2blaSHV-1,通过表达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对其产生耐药性。

 

2010年8月,医学杂志《柳叶刀 感染病学》(Lancet Infections Diseases )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出现新的抗生素耐药机制: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该报告称发现了携带耐药基因blaNDM-1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这些细菌对除土霉素和黏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高度的抗性,而blaNDM-1基因表达产生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 (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 NDM-1)。更严重的是,在调查的大多数样本中,blaNDM-1基因位于细菌的质粒上,这使得它很容易在细菌菌株之间发生水平转移,导致人类面临“超级细菌”的威胁。
虽然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但抗生素仍是人类与细菌等病原体斗争的有力武器,我们不希望看到抗生素的时代会因耐药菌的出现而终结。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既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在农牧业中控制抗生素的用量;还要加强预防和控制,釆取措施阻断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并加快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或找到治疗耐药菌感染的其他途径。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