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协同进化的理论是怎样提出的?

发布时间:2023-09-25 16:41|栏目: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浏览次数:

20世纪初,俄国学者克鲁泡特金(P.A.Kropotkin,1842—1921)为了反驳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写了一本叫做《互助论》的书,书中列举了许多种间互助互利的事实。例如,蚂蚁能保护蚜虫,蚜虫分泌的汁液给蚂蚁提供营养物质;蜜蜂与开花植物的关系不仅是互利的,也是相互适应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达尔文生存竞争说的一种补充。

20世纪70年代,协同进化(也称共同进化)一词开始使用,但是定义并不一致。有人将它定义为“在进化过程中,每种基因型的适合度依赖于群体密度和物种本身的遗传组成以及与之相作用的物种。”又有人更明确地指出,协同进化应该是在两个或多个物种中,每一物种遗传组成的改变是对另一物种遗传改变的回应。意思是两个或多个物种彼此作为回应而特异地、相互依赖地发生演化。

不久人们便认识到,上述观点是针对单独的一对物种来说的,而在自然界,大多数物种要与各种各样的猎物或捕食者发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情形要比最初定义的情形复杂得多。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物种的进化都不可能脱离生态系统这个背景。环境的变迁并不完全是来自环境自身的原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种进化的影响;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也在进化。这样,协同进化这一概念就不再局限在物种之间,也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