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提出了脂肪对细胞和生物体可能有哪些作用的问题,并建议大家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脂肪的摄入量与健康有怎样的关系。
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是很好的绝热体,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是生物体中十分重要的有机物。但大家想起脂肪总是觉得它与很多疾病相关,似乎给它带上了“不健康”的标签,平时的饮食也总是“谈脂色变”,今天我们来给脂肪正正名。
据《 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2016年的一篇关于特定的膳食脂肪与总死亡率和特定死因死亡率的关系研究的文章称: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特定的膳食脂肪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然而,关于特定膳食脂肪和死亡率的证据仍然有限且不一致。
据《柳叶刀》杂志2017年一篇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18个国家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研究的文章称: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与总死亡率的高风险相关,而总脂肪与较低的总死亡率相关。总脂肪与肥胖,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无关,而饱和脂肪与中风成反比。根据这些发现,该文章建议应该重新考虑全球饮食指南。
具体来说,脂肪摄入最多的人群(脂肪摄入占膳食总热量的35%),死亡率比脂肪摄入较少的人(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10%)低23%。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基本相当,甚至脂肪摄入较多的人群中风的几率更小。
所以脂肪摄入过少从概率上来说易早亡。关于脂肪,摄入适量才是好的,一般来说脂肪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动物脂肪不宜超过总热量的10%。
我们都知道脂肪在人体内有非常重要的储能、保温缓冲等功能,而由脂肪细胞形成的脂肪组织在人体中更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越来越多的研究不断证明脂肪组织是代谢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能产生重要的化学介质即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脂肪因子对机体内环境稳态有双重性,一方面保护心脏,促进内皮保护功能,血管生成及减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的发生;相反也可促进高血压、心力衰竭发生等不利作用。
瘦素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瘦素具有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减少低氧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 。
脂肪因子脂联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 磷酸化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酸氧化和减少肝脏及其它组织内葡萄糖的合成。
脂肪因子抵抗素在血浆中的浓度为2.5~21.5 ng/ml,它的受体至今还没有确定。抵抗素的过度表达与血脂异常相关。在肥胖患者体内抵抗素水平是增加的,它可以抑制细胞对糖的摄入。
网膜素是2005年发现的脂肪因子。网膜素由两种基因(1和2)编码,其中血液循环中主要为网膜素1,它刺激人体分泌胰岛素。
据2020年最新综述称,在哺乳动物主要的3种脂肪类型——白色脂肪 (WAT),棕色脂肪(BAT)和米色脂肪中,BAT是一种耗能的脂肪组织。BAT激活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具有潜在抵抗肥胖的能力。
近来研究表明,BAT具有分泌功能,其分泌的因子能够提高机体代谢,改善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成为治疗或预防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新靶标。
BAT因子可以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以及复杂的内分泌网络动态参与细胞功能调节。如白细胞介素 -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等则可进入血液循环, 发挥对全身组织或器官的代谢调节作用,实现BAT降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增敏的全身效应,包括下丘脑、 胰腺、肝脏、骨骼肌、肾脏和免疫系统等。
所以不但膳食脂肪本身的适量摄入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储存脂肪的脂肪细胞形成的脂肪组织更是能分泌很多与人体稳态相关的脂肪因子。当然,这并不是说脂肪可以无限制的吃,但也不能一味的追求过低脂饮食,适量的摄入脂肪对身体健康才是合适的并且十分重要,而且含脂肪的食物也更加美味。
[1]Dong D. Wang,Yanping Li,Stephanie E. Chiuve,Meir J. Stampfer,JoAnn E. Manson,Eric B. Rimm,Walter C. Willett,Frank B. Hu.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Dietary Fats With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J]. 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6,176(8).
[2]Mahshid Dehghan,Andrew Mente,Xiaohe Zhang,Sumathi Swaminathan,Wei Li,Viswanathan Mohan,Romaina Iqbal,Rajesh Kumar,Edelweiss Wentzel-Viljoen,Annika Rosengren,Leela Itty Amma,Alvaro Avezum,Jephat Chifamba,Rafael Diaz,Rasha Khatib,Scott Lear,Patricio Lopez-Jaramillo,Xiaoyun Liu,Rajeev Gupta,Noushin Mohammadifard,Nan Gao,Aytekin Oguz,Anis Safura Ramli,Pamela Seron,Yi Sun,Andrzej Szuba,Lungiswa Tsolekile,Andreas Wielgosz,Rita Yusuf,Afzal Hussein Yusufali,Koon K Teo,Sumathy Rangaraj. 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2017,390(10107).
[3]石翠翠,张昕.脂肪因子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0):858-860.
[4]陈宽林.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J].医学综述,2004(03):181-182.
[5]徐跃洁,潘洁敏.棕色脂肪的分泌功能[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0,42(05):68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