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0. 植物中是否有溶酶体?
一般不认为植物有溶酶体,但植物细胞确实有类似溶酶体相似功能的结构。
1. 几丁质的单体是葡萄糖吗?分子结构与其他多糖有什么区别?有哪些作用?
单体为N-乙酰基-D-葡萄糖胺,结构和纤维素类似,纤维素单体的一个羟基被N-乙酰基取代。几丁质在医学、化工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2. 如何理解细胞全能性概念的变化?
教材中的“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相当于产生所有类型的细胞。全能性不等于多能性。比如,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神经细胞,不具有全能性。全能性细胞指的是动物的受精卵、卵裂早期的胚胎细胞(胚胎干细胞)和大部分植物细胞。细胞全能性指的是某些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3. 离子泵是载体蛋白还是通道蛋白?胞吞胞吐是否属于跨膜运输?
离子泵可以归为载体蛋白。胞吞胞吐属于跨膜运输,不能归为主动运输的范畴。重点关注运输的特点和意义。
4. 根据自由基学说,是否能认为细胞衰老是基因变异?
细胞衰老有基因突变的可能性。自由基可能会带来基因变异,但不能如此推理。
5. 分泌蛋白到底是在游离的核糖体还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还是在粗面内质网合成?
就答核糖体。
6. 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什么?水是在哪里产生的?
直接产物是丙糖磷酸,用于合成淀粉、蔗糖、葡萄糖等。水是在光反应阶段形成,暗反应是消耗水的。
1. 淋巴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箭头是单向还是双向?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总的交换来看,应该是单向的。但是,从物质交换的角度来看是双向的,CO2、O2等物质会通过自由扩散进出毛细淋巴管。
2. 关于P19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图,是否太过于简单?
教材只用了5个器官,重在为分析交感和副交感的作用提供素材。两者作用不一定相反,作用的结果是协调。
3. 关于血管的神经支配问题
绝大部分血管只接受交感的支配,如脑血管、冠状血管。只有少数血管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若只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如何进行调节?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不同血管上分布的受体种类不同。若为α受体,作用为收缩血管,若为β受体,作用为舒张血管。极少数释放乙酰胆碱,作用是舒张血管。
4. P19瞳孔的扩大和缩小与教参第54页瞳孔括约肌仅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矛盾吗?
不矛盾。瞳孔扩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5. P23膝跳反射中,为什么敲击位置和感受器不是同一位置?
骨骼肌分为肌腹和肌腱。膝跳反射敲击的是肌腱,牵拉的是肌肉之间的肌梭。肌梭是牵张感受器。两者是同一位置。
6.P25刺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引起的反应属于反射吗?
从反射定义来看,一般认为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传入神经引起反应,如刺激减压神经降低血压,有中枢神经参与,可认为是反射。但刺激传出神经时,没有中枢神经参与,认为不属于反射。
7. 课标中在内分泌腺组成哪里列出了胸腺,教材为什么没有安排?
胸腺激素这个名词已被淘汰,改称“胸腺肽”,发挥细胞因子的作用,纳入免疫调节进行讲解。
8.P49思维训练:验证假说,预测结果
来源于1947年法兰西学院的阿尔弗雷德·乔斯发表的研究。研究问题是,性激素是否会影响哺乳动物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发育。
29-21天之间,去除雄性胚胎的原始性腺,会获得雌性表型。第23天和24天手术,雄性器官发生几乎是正常进行的。
发育早期,胚胎中有两套生殖管道。中肾管又称沃尔夫管,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中肾旁管又称米勒管,对女性生殖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发育过程中,一套退化,一套发育,出现性别分化。
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激活睾丸决定因子,缺少Y染色体是形成卵巢的先决条件,女性胎儿最初的性别分化并不依赖激素。在胚胎发育期间,卵巢细胞几乎不产生激素。
因此,恰当的时间切除了XY的原始性腺,没有形成睾丸,中肾管无法发育,中肾旁管发育成了雌性的性器官。
9. 关于血糖的神经调节
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但是,神经调节对于胰岛素的分泌作用非常有限,仅仅是提高其作用的敏感性,所以教材没有举例。
10. 甲状腺机能亢进时,TRH的量会如何变化?
TH上升时,抑制TRH和TSH的分泌。但TSH下降,又会解除TSH对TRH的抑制作用,TRH可能会上升。临床上,甲亢患者TRH含量可能正常、降低,也可能升高。
11. 关于激素的相互作用,为什么不再使用“拮抗”一词?
“拮抗”和“协同”不是对应的词汇。拮抗效应(antagonisticeffect)与激动效应(agonistic effect)是一对药理学概念术语。若单独出现,可能会导致误解。
12. 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有激素调节吗?
答案是肯定的。高温环境下,机体的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会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通过强化机体神经系统功能,保持血液pH及渗透压稳定,提高机体热适应和耐受能力。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会促进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强心脏的兴奋性、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教辅中所说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减少有误。)
13. P60大量失水如何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
失水分为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失水,教材所描述的是低渗性失水。
14.关于免疫细胞的几个名词
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是从功能划分,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是从分子标记来划分的。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都是B细胞。T细胞分为初始性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又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辅助作用)、抑制性T细胞(免疫抑制作用)。
15. 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的增殖分化吗?少数抗原指的是什么?
根据抗原的性质可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不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能与抗原结合),但没有免疫原性。
根据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分为Td抗原(T细胞依赖型抗原)和Ti抗原(T细胞非依赖型抗原)。高中阶段涉及的大多数为Td抗原,如蛋白质类抗原。非蛋白质类抗原(Ti抗原)不需要T细胞,产生IgM抗体,不能产生记忆细胞,没有二次免疫,不产生细胞免疫。
16.关于抗体
B细胞的表面存在识别受体(BCR)。抗体分为分泌型的抗体和跨膜型的抗体。跨膜型抗体的受体就是BCR。
17. P73细胞毒性T细胞的激活途径
教材只包含直接激活途径。间接激活途径可能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帮助,这部分比较复杂,高中不涉及。
18. 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什么?
细胞毒性T细胞在其细胞浆内形成了许多膜结合的颗粒,这些颗粒包括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使颗粒酶迅速进入靶细胞,通过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而使靶细胞凋亡。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以通过死亡受体等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19. P98“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与教参中“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而生长素没有”是否矛盾?
两者不矛盾,生长素能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但不能促进细胞完成整个分裂过程。
20. 怎样更准确地描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作用特点不变,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但“两重性”这个词语不准确,不再使用。两重性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相互矛盾的两种属性,更强调事物同时具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性质。生长素作用效果不同,是植物对生长素响应的结果,并非生长素本身的性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可以用酸生长模型来解释;而生长素诱导可产生乙烯,高浓度生长素产生的抑制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乙烯的效应。
人教社与时俱进地开展了直播线上答疑活动,教材主编现身答疑,直指师生们多年来争论无果的问题。虽然吴成军老师多次强调这些说法是他“个人认为”的观点,但这给予了老师们质疑教辅资料的观点支撑。
1.糖类和脂质是生物大分子吗?
教材认为大分子是单体连成多聚体。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大约5000-10000。多糖是,单糖、二糖不是。脂肪不是,甘油三酯分子量较低,但脂肪容易凝聚成块状,常被误认为大分子。
2.为什么删除蛋白质盐析?
生活中用得比较少,高中化学会讲盐析。生物学教学责任有限。
3.学生化学知识不够,难度大,如何处理?如氨基、羧基、水、脂肪等。
以宏观的角度讲,不需要深入讲解,比如将氨基或羧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高三复习再增加难度。加入结构式是为了强化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念。
4.细胞核和细胞骨架是不是细胞器?
中学认为细胞核不是,有别于部分大学教材。某些大学教材认为,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细胞器,认为细胞骨架也算是细胞器。不必过分纠结细胞器的概念界定,没有意义,考试也不要考。
5.植物细胞有溶酶体吗?
中学层面可以认为没有。大学教材基本没有提到植物细胞有溶酶体,经过专家论证后删除。“溶酶体主要位于动物细胞”描述更准确。
6.为什么删除观察线粒体实验?
课标没有,成功率不高,不容易观察到,变成了讲解和记忆实验,没有必要。换成更容易观察的细胞质流动。
7.为什么删除DNA和RNA实验?
课标没有,本实验属于粗染色,结果不准确,没有代表性,不必再讲。
8.分泌蛋白是游离核糖体还是附着的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吗?
核糖体是动态的。多肽从游离核糖体合成,再一起到内质网上,所以有部分合成过程是位于内质网腔中,在附着型核糖体上。不必将核糖体强行分为两类,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蛋白质合成场所答核糖体即可,因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能决定空间结构(alpha-fold),并且有些蛋白质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只需要细胞质基质中的分子伴侣。所以,合成场所只答核糖体即可。
为什么只讲粗面内质网的功能,不讲光面内质网的功能呢?讲粗面是为了后面讲分泌蛋白,可以补充滑面内质网。
9.糖被只包含多糖?与糖蛋白的关系?
糖被是多糖分子形成,是盖在细胞膜表面的被子。糖被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识别功能。这部分是楷体字不需要作为主干知识进行讲解。
10.胞吞胞吐是跨膜运输吗?是主动运输?
胞吞胞吞是从膜的一侧到另一侧,是跨膜运输。虽然胞吞胞吞是主动的行为,但不需要载体,不是主动运输。教辅的说法没有经过论证,说法不一定科学。总的来说,这类问题探讨的意义并不大。
11.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吗?
肠道中的糖类大部分是淀粉,不是葡萄糖。小肠很长,葡萄糖浓度不大。葡萄糖和钠离子协同转运,是继发性主动运输。这是进化机制决定,主动运输只能逆浓度。(存疑)
12.为什么删除部分光合科学史实验?
初中有讲解,不重复。没必要再讲,时间用于突出重点概念。
13.ATP如何供能?
载体蛋白磷酸化造成空间结构改变,使得载体蛋白和离子亲和力改变。类似光合电子传递链。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也依赖磷酸化。
14.为什么删除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
课标没有,探究问题无意义,删除有删除的理由,就没必要再做了。
15.为什么淀粉酶和淀粉、蔗糖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煮沸1分钟?
保温时间长,煮沸时间快。(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
16.有丝分裂为什么没有间期?
因为间期没有出现纺锤丝,大学教材普遍认为间期不属于有丝分裂。G1、S、G2高一可以不讲,高三复习再补充。
17.动物细胞没有画出同源染色体?为什么?
不需要提前引入同源染色体概念。
18.壁虎断尾再生属不属于细胞全能性?
不属于。分化的细胞只体现出部分功能,就像只教一科的老师不体现全能性,教全科的老师才体现全能性。
19.细胞癌变放到必修二,弱化?
内容有所简化,教师可以适当增加。
20.课时不够?
课时不够很正常,注意详略得当,重点放在核心概念建构。
吴成军老师讲座的笔记
1. 必修一的内容框架
第1章讲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体现生命的系统观。
第2章讲生命系统的组成,体现生命的物质观。
第3章讲生命系统的结构,体现结构与功能观。
第4、5章讲生命系统的功能,体现物质与能量观。
第6章讲生命系统的发展,体现生命的发展观。
2. 科学家访谈栏目
介绍施一公教授,因为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观的认识。
3. 第一章(走进细胞)的相关变化
①问题探讨中增加为“熊猫、冷箭竹由细胞构成“提供证据,增强事实与证据的意识。
②将细胞学说的内容提前,通过科学观察进行归纳概括,提出科学方法“归纳法”,并在拓展题中,分析不完全归纳法的优势和局限。
③在使用高倍显微镜的实验中,删除“蛙皮肤上皮细胞的制备与观察”,增加“人体四大组织和叶片结构永久装片”,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组织、器官相呼应。
④增加“有一类细菌叫蓝细菌”,说明细菌包含蓝细菌。
⑤增加我国科学家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酵母菌),增强民族自豪感。
4.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相关变化
①删除苏丹IV,简化记忆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②增加水的化学性质,体现学科交叉,在分子层面体现结构决定功能。
③删除设计实验:验证某种无机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
④用动物组织细胞培养引入糖类,与选择性必修3呼应。
⑤增加多糖新种类:几丁质(壳多糖)。
⑥增加糖类、脂质的相互转化。
⑦用手术缝合线引入蛋白质。
⑧删除蛋白质女神,原因是不符合我国大众审美。
⑨增加蛋白质二级结构。
⑩肽键的定义改为只指C和N之间的化学键。
⑪ 组成人体氨基酸改为21种,增加硒代半胱氨酸。由于第22种氨基酸,吡咯赖氨酸只存在于产甲烷的古细菌和细菌,含量极少,并且人体不含,新教材未提及。
⑫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改为镰状细胞贫血症。
5.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相关变化
①本章首页增加情境创设。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科学的创举,对于细胞来说却是轻而易举,引出细胞内的生产线。提出建筑材料不等于建筑,体现生命的系统观。
②删除各节标题中的破折号,为了语言表述的规范,舍弃了之前精炼的表述。
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汇编为一节。
④删除“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原因是课标不要求。
⑤台盼蓝染色排除法从习题改为问题探讨。
⑥糖被改为糖类分子(多糖),提到:与蛋白质结合的多糖具有识别功能,不建议作为考点。
⑦用C919飞机引入细胞器,体现科技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⑧删除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改为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中提到,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继续其合成过程。(如果提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只填核糖体,因为有些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而是利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分子伴侣。)
⑩细胞核一节中加入进化的观点,细胞是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
⑪ 增加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本实验采用体细胞与去核卵细胞结合,本质上是利用体细胞的细胞核。
6.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相关变化
①用高血压药物抑制钙离子内流引入物质运输。
②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和运输对象结合后,自身构象发生变化;通道蛋白不需要与运输对象结合,不发生构象变化。
7.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相关变化
①酶的资料中加入《康熙字典》相关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增加酶专一性实验,即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③ 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改为“货币”。
④高能磷酸键不储存能量,而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磷酸集团因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类似弹簧压紧而储存能量。
⑤增加ATP为主动运输供能的原理。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载体蛋白磷酸化,伴随能量转移,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变化完成运输过程。
⑥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科学史中,删除初中已讲的重复内容。增加希尔用叶绿体悬浮液所做的实验。
⑦原光合作用过程的概念模型放入课后习题。
8.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变化
①第3节标题改为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细胞的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
②删除“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实验。课标不含该实验,改为思维训练栏目。一是相对表面积并不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唯一原因,理由不够充分,还应考虑细胞骨架等原因。二是探究问题本身没有意义,就像探究人不能无限长高。
③有丝分裂不包括分裂间期。
④无丝分裂改为选学。
⑤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改为:分化为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这是形成个体的基础,需要完整细胞核。受精卵具有全能性。
⑥增加衰老细胞结构图。
⑦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变为正文。
必修二
1. 为什么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教材描述为“星射线”,而在减数分裂中描述为“纺锤丝”?
构成植物细胞的微管只有动粒微管和极性微管,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微管有三种,多一种星体微管。星体微管是最先形成的,被称为星射线。
2. 艾弗里实验如何排除各实验组加的各种酶的影响,从而实现单一变量?
比如在加入水解多糖的酶37℃消化4-6h后,使用了氯仿抽提。
3. 修改必修2第75页思维训练(表型模拟)的依据是什么?
原教材采用的是1934年的一篇论文。新教材采用的是我国科学家李汝琪先生1936年在Genteics发表的题为“果蝇残翅种在高温下的发育”的论文。
4. 有多少种tRNA?
现在已知的tRNA种类在60种以上,但每一个生物的tRNA至少在40种或50种以上。
5. 怎么读tRNA上的反密码子?
从5’→3’方向读。
6. DNA甲基化是一种可遗传变异吗?
一般认为是可遗传变异。
7. 表观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吗?
以柳穿鱼花的遗传为例,不符合。
8. 转录时是否需要解旋酶?
原核生物不需要解旋酶。真核生物需要具备解旋功能的酶(转录因子),但不是DNA解旋酶。建议教学中不讲转录是否需要解旋酶。
9. 为什么新教材没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等内容?
课标对这些内容未做要求。
10.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从历史背景来看,认为可以证明。
11. 必修2第56页拓展应用第2题,教参给的答案:说明果蝇有多个复制起点,可同时从不同起点开始复制,这个同时怎么理解?
图中多个复制泡,对应多个复制起点。细菌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染色体较大,有多个复制起点,加快复制。
12. 有必要讲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这两个名称吗?
讲到教材水平,也可视学生情况灵活掌握。
13. 表观遗传和组蛋白修饰讲到什么程度?怎么讲才能使学生更好理解?
讲到教材水平就可以,因各地考试水平而异。
1. 艾弗里实验中要先去掉绝大多数蛋白质,那么RNA和脂质呢?
艾弗里的提取过程中使用了氯仿。氯仿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去除脂质,二是使蛋白质变性。艾弗里还使用了水解多糖的酶,可以水解多糖。另外,RNA不稳定,易分解。因此,最后获得的细胞提取物中,以DNA为主,有少量的RNA、微量的蛋白质和脂质。
2. 为什么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艾弗里实验所用的酯酶是三丁酰甘油酯酯酶,而不是磷脂酶或者脂肪酶。“酯”是有机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脂肪是甘油三酯,酯包括脂肪。磷脂与脂肪的不同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或其他衍生物相结合。因此,推测酯酶有水解磷脂的作用。
3. 艾弗里实验的过程,新版教材与上一版教材有较大改动,请问上一版教材中的内容,科学史上并没有真实发生,是吗?
新教材依据1944年艾弗里论文精简编写,原教材是参考了大学教科书的写法。更新反映了科学史研究的进步。
4.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这里可以继续定义为“交叉互换”可以吗?
“交叉互换”改称“交换”。建议大家以后用“互换”或“交换”。互换发生在粗线期,之后才观察到交叉的现象。因此,互换发生在交叉之前。
5. 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还是由显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HbSHbS)血液,如果使血液不能接触氧气,则全部红细胞都会变成镰刀状。从临床角度(是否患病)来看,HbS对HbA为隐性。从镰状细胞的有无(数目)来看,HbS对HbA为不完全显性。因为杂合子(HbSHbA)虽然没有贫血症状,但其血液在无氧条件下被观察时,部分细胞会变成镰刀状。教材表述为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6. 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遗传学(第3版)》(刘祖洞等)书中,认为“基因功能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但也提到“不一定可遗传”。《遗传学(第3班)》(戴灼华、王亚馥等)书中,提到“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达与功能”,“产生可遗传的个体表型改变”。表观遗传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教材表述,认为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
7. “基因重组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正确吗?
正确。基因重组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因此,基因重组能产生不同的性状组合,而不同的组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可供自然选择。
8. 新教材删减了关于苯丙酮尿症的解释,但在习题中展示了,那我们需要采取跟旧教材一样的讲解方式吗?
题目的重点是训练科学思维,不在于了解疾病的症状。“我国政府启动苯丙酮尿症患儿特殊奶粉补助项目”有利于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
9. 为什么先讲遗传规律,再讲减数分裂?
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
王颖老师讲座的笔记
1. 必修二的生物学概念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概念4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2. 教材编写思路
①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②基因在哪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③基因是什么?(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④基因怎样行使功能?(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⑤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如何变化?(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3. 目录的变化
①第3章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改为 DNA的结构。
②第3章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改为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③第4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改为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加入表观遗传的内容)。
④删除原第4章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改为阅读材料。
⑤删除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内容融入科学家访谈等。
⑥原第7章改为第6章生物的进化,增加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4. 发展核心素养
①生命观念
体现生命的物质观、信息观、进化观和结构与功能观。
必修1侧重物质观与能量观,必修2侧重物质观与信息观。
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
②科学思维
培养质疑精神:袁隆平对水稻等自花传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的权威理论产生怀疑;摩尔根不相信孟德尔和萨顿的学说。
培养证据意识: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培养逻辑思维:必修1重在归纳,必修2重在演绎。
科学方法栏目2个:假说—演绎法、建构模型、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效应”和“减法效应”(源于艾弗里实验的修改)。
思维训练栏目:将设计杂交实验方案中,紫色植株后代126株中,46株白花改为36株白花,避免紫:白=2:1产生歧义;温度对果蝇翅型的影响资料换为我国李汝琪的成果;增加分析相关性活动,吸烟与肺癌相关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
③科学探究
增加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更换蝗虫精母细胞显微照片(照片为临时装片,清晰度更高。此处无减数分裂II前期,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照片)
增加13个思考·讨论
④社会责任
逐步提高:关注→参与讨论→辨别→尝试解决问题→践行→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宣传→促进者和实践者。
我国科学成果:白虎基因的发现、转基因鲤鱼、分泌含凝血因子乳汁的转基因羊、家鸽识别磁场的两种蛋白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试管婴儿)、生物信息学及其应用(水稻功能基因组)、基因组编辑等。
体现社会关怀:苯丙酮尿症患儿特殊奶粉补助项目。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提高生产力、增进健康、应对可能的冲击和风险。增加电镜下的果蝇DNA复制泡,可直接排除分散复制和全保留复制。
解决现实问题:餐馆出售保护动物斑羚肉,执法部门如何检测?闯红灯人脸抓拍,技术可行性如何?
5. 各章主要变化
①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问题探讨(融合遗传)将牡丹改为豌豆,保持前后一致性。
七对相对性状中的种皮颜色改为花的颜色。在孟德尔论文原文中提到:种皮颜色总是和花色相关。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删除“从一对到多对“,原因是这一点不影响分离定律的提出;增加“使用字母符号”进行逻辑推理,提问:若不用字母,用中文/英文词句如何呈现?
正文中出现“自花传粉也叫自交”。自交的定义不完整,还应包括同株花粉传播到同株雌蕊柱头上。
②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减数分裂名称的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改为减数分裂I;减数第二次分裂改为减数分裂II。
减数分裂不包括间期,正文描述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交叉互换”改为“互换”。看到交叉时,互换已经完成。不是先交叉,后互换,交叉互换的说法逻辑顺序有误。
修改道尔顿发现自己是色盲的故事。“这些花白天在日光下呈现蓝色,晚上在烛光下则变成了红色,其他人认为花是粉红色的。”(不是樱桃红袜子的故事)
交通灯的颜色,红色为略微偏黄的红,绿色为略微偏蓝的绿,红绿色盲也能区别。
删除“交叉遗传”。
③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肺炎双球菌(1881)改为肺炎链球菌(1974)
格里菲斯的推论为:加热致死的S菌刺激小鼠(受体细胞)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促进活的R菌转化为活的S菌。
艾弗里的实验从加法原理改为减法原理。
S型菌细胞提取物+R型菌→R、S
S型菌细胞提取物+蛋白酶+R型菌→R、S
S型菌细胞提取物+RNA酶+R型菌→R、S
S型菌细胞提取物+酯酶+R型菌→R、S
S型菌细胞提取物++DNA酶+R型菌→R
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
变化的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更有说服力的实验”改为“有说服力的实验”,提供更多的证据。
DNA的方向性,加入5’→3’的说法。
半保留复制从选学改为必学。
增加“生物信息学及其应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测序工程师”。
④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对密码子表的修改增加硒代半胱氨酸密码子UGA,也是终止密码子。增加GUG可作为起始密码子编码甲硫氨酸,作为肽链中间密码子,编码缬氨酸。第22种吡咯赖氨酸只存在于产甲烷古菌、细菌,含量极少,未提及。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为AUG、GUG、UUG。
完善中心法则图解,直接呈现中心法则及其补充。
增加“基因选择性表达”思考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细胞中DNA和mRNA检测
增加“表观遗传”
课标3.1.5 概述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只介绍DNA甲基化。甲基化指DNA碱基连上甲基集团。甲基化基因沉默,去甲基化沉默基因激活。重在理解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复杂性,了解生活习惯影响基因表达,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表观遗传例1:柳穿鱼花型的遗传(车前草科金鱼草属,分布在长江以北)柳穿鱼有两种花型,一种两侧对称,一种辐射对称。
第一步检测两种花型中基因Lcyc表达情况。两侧对称表达,辐射对称不表达。
第二步对两种花型中的基因Lcyc进行测序。结果发现基因相同,无突变。
第三步检测两种花型基因Lcyc甲基化情况。发现辐射对称的基因Lcyc高度甲基化。
第四步辐射对称的子代中,出现大量两侧对称,说明辐射对称不能稳定遗传。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但不稳定遗传。
表观遗传例2:小鼠毛色遗传
agouti基因以A表示,表达水平高为浅黄色,表达水平低为黑色,aa为黑色。
Avy是A基因高表达突变。在A基因5’端后插入一个反转座子形成。该反转座子带有一个启动子,导致A基因表达过高。
AvyAvy(浅黄)×aa(黑色)→F1 Avya颜色不均一,有黄有黑黑色Avya小鼠,反转座子这段序列多个位点甲基化,黄色 Avya小鼠没有甲基化。说明甲基化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甲基化程度的高低。
⑤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细胞癌变移至此处
⑥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增加“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一节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包括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其中胚胎学证据未提及海克尔重演论,存在争议,只提及人胚胎发育中出现鳃裂和尾。
修改“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一节
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增加“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增加生命进化的历程图,即新教材封面。图中只有两种动物至今存活,即中华秋沙鸭和智人。
⑦其他变化
表现型→表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镰状细胞贫血症
遗传病监测→遗传病检测
共同进化→协同进化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1. T细胞能传递抗原吗?
抗原呈递细胞包括三种,即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教材没有把T细胞列为抗原呈递细胞。
2. 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
①HIV感染人体之后,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还照样存在?
②切除胸腺之后,体液免疫是全部丧失还是部分丧失呢?
③没有细胞因子,B细胞到底能不能活化产生抗体?
①②虽然没有完全丧失,但是机体已经不能正常生活了,③活化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这类问题讨论的意义不大。
3. B细胞是如何能产生足以应对各种病原体的抗体的?
免疫细胞是由众多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克隆组成,原理涉及基因重排。
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本质就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比如决定抗体重链的V区,包含三个基因:V、D、J,每个基因片段中都有多个小片段。在某个B细胞中,V、D、J片段中随机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重排,其余不用的被剪切掉。
4. 记忆细胞具有长寿命的原因是什么?
记忆B细胞表达CD27分子,且CD44的表达水平高于初始B细胞。在B细胞活化增殖的区域有很多滤泡树突状细胞。这些树突状细胞不具备抗原呈递能力,但可将抗原浓缩,滞留在细胞表面并维持数周至数年。这些滤泡树突状细胞表面持续存在的抗原可能为经过这些区域的记忆B细胞提供存活的信号
包春莹老师讲座的笔记
1. 课标变化
增加“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增加自主神经调节内脏活动
增加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增加其他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即环境因素,如光、重力、温度)
2. 核心素养侧重点
① 生命观念
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信息观、系统观
从激素的特点微量高效中,认识信息级联放大和信息的衰减
从有些人患病,有些人不病中,认识信息传递的概率性
②科学思维
用于质疑的精神,巧妙寻找证据的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分析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是否能接种疫苗,培养批判性思维
分析是否应该切除扁桃体,培养辩证思维
分析是否应该上“器官保险”,培养创新思维
③科学探究
3个学生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模拟实验,生长素类似物插条生根,新增乙烯利催熟水果
设计实验:验证向地性感受部位在根冠
习题:脊蛙实验分析,海蜗牛防御行为的分子机制分析,斯塔林后续实验分析,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过程,甘露醇模拟干旱实验分析
思维训练:蛙心实验,性别决定的发现
④社会责任
关注健康和生活:酸碱体质论、新冠血清疗法、阿尔兹海默症、记忆、抑郁、熬夜、长高……
现代科技自信:克隆猴为何在教材中反复出现,同一材料上的思维进阶,克隆猴为研究大脑和脑部疾病提供了基础。
生物相关政策认同:为什么高速公路上有车距的限制?为什么饮酒不能驾车?
社会关爱:家人猫毛过敏,是否应该养猫?
职业教育:糖丸爷爷,一生只做一件事
古代科技成就
美化生活:盆景设计、调控花期(火龙果夜间补光,提前开花)
3. 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①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作为背景:憋尿、发烧、过山车、血检、短跑比赛抢跑
生活指导:草乌炖肉、疫苗的意义、猫毛过敏
科学概念的形成,要有丰富的事实支撑。
科研论文情境
2017人造子宫,培育早产小羊
2018海蜗牛注射RNA获得记忆
2017 人脑淋巴管成像图
2015 干细胞研究进展
社会热点事件
中国脑计划:提到克隆猴
酸碱体质理论:美国法院审理案件
新冠疫情:细胞因子风暴、血清疗法
2018美国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更关注糖分摄入量。
经典科学史
巴斯德狂犬病疫苗研制
如何判断今年流感会不会大爆发?
想象情境:培养高阶思维
将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会怎样?
自主神经若不自主,受意识支配,会怎样?若绝对自主,会怎样?内脏只受神经支配会怎样?
②创设习题
洄游鱼类水盐平衡问题如何解决?
HPV疫苗的设计
Rh血型溶血性分析
4. 相关知识内容变化
增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增加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
增加其他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
增加组织相容性抗原
特异性免疫的修改,建议看两个讲座,首都医科大学教授讲神经调节,广西中医药大学肖健讲免疫调节。
5. 常见问题释疑
①淋巴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交换是单向还是双向?
实验版教材配图中,出现了淋巴液和组织液之间的双向箭头,这说明两者之间的确可以进行物质交换。
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反还是协调?
两者共同控制生命活动,通常相反,但不一定完全相反,如两者都促进唾液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黏稠的唾液,有利于消化,副交感神经促进分泌较稀的唾液,有利于吞咽。
③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后,TRH的含量一定会下降吗?
不一定。TRH接受TH和TSH的调节,但两者的作用相反。当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对TRH的负反馈作用增强;但此时TSH下降,对TRH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所以,TRH不一定下降,可能上升、下降或不变。
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
1. 醋酸菌利用葡萄糖生成醋酸是不是要经过酒精发酵这一步?
教材给出由葡萄糖生成醋酸的过程是最终反应式。其中,酒精发酵是食醋酿造的必经过程。从工程实践角度思考问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分为酵母菌酒精发酵和醋酸菌醋酸发酵两步进行。
2. 为什么新教材中制作泡菜的食盐浓度改成了一个范围?
改为5%-20%的盐水,是因为泡菜分为低盐泡菜和高盐泡菜。盐浓度越高,越适合长时间保存。传统生物技术的诞生是来自生活经验的总结,受环境条件和口感需求的影响。
3. 纯化与纯培养有什么区别?
纯化:从含有多种微生物的样品中获得单一微生物的操作过程。
纯培养:获得由单一个体繁殖的微生物群体(纯培养物)的过程。
4. 在进行酵母菌纯培养的灭菌操作时,培养皿等用牛皮纸包好后再用干热灭菌箱灭菌,可能引发火灾,是不是用湿热灭菌法更合适?
蛋白质变性所需时间与细胞的含水量有关。细胞含水量越高,蛋白质变性越快,因此湿热灭菌所需时间比干热灭菌更短。干热灭菌的优点是后续不需要烘干。干热灭菌的温度一般不能超过180度,且不要与箱内壁的铁板接触,以防包装纸烤焦。
5. 实验版选修一教材中菊花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用的是氯化汞溶液,为什么新教材用的是次氯酸钠溶液?
出于安全性考虑,氯化汞毒性大,次氯酸钠较安全。氯化汞消毒效果好,但残液去除最难。
6. 为什么有把培养10代以内的细胞看作是原代培养的说法?
这个时期的细胞与动物体内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非常相似,并保留了二倍体的正常核型。
7. iPS细胞治疗人类疾病时,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元等多种细胞有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iPS细胞是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的潜能,但不能分化成各种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8. 用iPS细胞治疗小鼠的镰状细胞贫血用的是病鼠成纤维细胞诱导的iPS细胞吗?如果是,那iPS细胞的相关基因也是突变后的基因,怎么能治疗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镰状细胞贫血呢?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病鼠细胞的致病基因进行了修正。
9.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涉及的两个专业术语
MII期:减数分裂II中期,英文全称是MetaphaseII
去核:卵母细胞中的“核”其实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教材中的“去核”是去除该复合物。
10. 卵细胞和卵子有没有区别?
没有区别。
11. 关于受精的两个问题
①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还讲不讲?
建议降低要求,不宜过多拓展。
②判断受精的标志是什么?
观察到两个极体或者雌、雄原核,这是理论与技术的区别。
12. 关于胚胎早期发育的三个问题
① 卵裂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什么时期结束?
到囊胚早期
② 孵化是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在囊胚期中间的某个时间点,还是在囊胚期结束时?
这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不好界定。
③ 如何把握教学深度?
不必深挖和拓展。同理,农杆菌转化法放入资料卡中,也是作为阅读了解。
13. 在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操作中,用到了特殊的培养皿吗?
这是微滴培养技术。
14. 外源DNA必须整合到受体细胞DNA上才能发挥作用吗?
不一定。质粒能在细胞中自我复制,或整合到受体DNA上,随受体DNA同步复制。比如整合质粒可以实现整合,腺病毒载体一般不会整合。
15. 利用PCR怎样检测目的基因?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可使用载体上的通用引物,可使用根据目的基因设计的引物。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可使用逆转录PCR。
刘丹老师讲座的笔记
1. 核心素养的发展
①生命观念
生命体本身是变化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这是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内在逻辑。生命体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改变需合规律。生命系统是复杂的,需敬畏生命。
结构与功能观:基因表达载体
生命的信息观:基因工程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选择培养
生态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否支持克隆大熊猫?)
进化观:限制酶在原核生物中的作用(保护机制)
②思维的多元发展
科学思维
评估论点的可信程度:水果酵素(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
评估获取证据的难度:转基因食品
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的能力:克隆
培养学生作决策的能力:繁育甜叶菊
技术思维
需求分析→技术反思→技术原理→技术建构→技术系统
如抗虫棉、白犀牛繁育
工程思维
以系统分析(系统性)和比较权衡(复杂性)为核心的一种筹划性思维
如发酵工程机器应用
伦理思维
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道德与法规。
如胚胎编辑、设计试管婴儿、克隆人……
③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分析、评价结果
④社会责任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大熊猫测序、克隆猴、抗虫棉、转基因鲤鱼
中华传统文化:西游记中猴毛变小猴(克隆动物)、和而不同(转基因安全性)
敬业:与生物有关的职业(细胞培养工程师)
社会议题
发酵工程:评估乙醇燃料的可行性
基因工程:黄金大米、
细胞工程:安全性
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克隆人
删除腐乳制作、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改为习题和正文简介
2. 章节具体变化
①发酵工程
增加“科技探索之路”
起点:原5000年前修改为约9000年前(考古发现新成果)
传统发酵(1850)→找到原理(1900)→发酵工业兴起(1940-1070)→发酵工程(1980)
增加“传统发酵技术应用”一节
增加“发酵”的概念:微生物
删除亚硝酸盐含量的鉴定,放入课后进一步探究
酵母菌18-30℃发酵的原因是果皮表面有多种不同的酵母菌。
增加生物方法的消毒
将大肠杆菌改为酵母菌的纯化培养
酵母菌比大肠杆菌更安全,使用更常见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
增加“发酵工程及应用”
谷氨酸在不同pH发酵产物不同
食品工业的应用:添加剂、酶
医药工业的应用:激素、疫苗
农牧业的应用:肥料、农药、饲料
②细胞工程
原理:增加发育生物学
增加“科技探索之路”,动、植物两条时间轴
增加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为什么番茄-马铃薯植株没有如其所愿?(网上流传的图片为嫁接,存在科学性问题)
增加玉米单倍体育种
删除人工种子(不常用)
增加“次生代谢产物”的概念
增加“干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引入采用西游记,与克隆猴呼应,贯穿情境有利于系统化、连续性思维
增加“减II中期核就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提高严谨性,去核等于去除该复合物。
合并“胚胎工程”,删除、简化较多。
原肠胚改为楷体,阅读了解即可,降低要求。
③基因工程
用我国自主培育的抗虫棉引入,并贯穿本节
“DNA重组技术”改为“重组DNA技术”,科技规范术语。
增加“科技探索之路”,1984朱作言的转基因鱼。
阐述科学、技术、工程的关系
科学是对大自然的说明,技术是原理的应用,工程是利用多种技术生产产品。
磷酸二酯键在图中指向两个化学键(与磷酸基团相连的两个化学键)
提取洋葱DNA
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删除“基因文库”,因为PCR技术更常用,PCR中加入4种脱氧核苷酸,实际上加入的是核苷三磷酸,可供能。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农杆菌转化法。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为分子水平(检测DNA、mRNA和蛋白质,DNA分子杂交技术不常用,常用PCR)和个体水平(采叶饲喂)。
增加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如生产奶酪所用的凝乳酶,代糖阿斯巴甜
删除“基因治疗”
增加转基因作物种植数据,我国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蛋白质工程用细菌画(荧光蛋白显色)引入
分析基因、蛋白质序列信息,利用Genebank和BLAST分析比对
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法规:中央一号文件提供安全保障
评估获取证据的难度:证明不安全很容易,证明安全太难,不可能实现。
关注生殖性克隆人
区别于治疗性克隆人,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警惕新技术研究克隆人:如iPS技术
禁止生物武器
认同生物武器的危害,了解我们面临的威胁。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王颖老师讲座的笔记
1. 核心素养侧重点
①生命观念
系统观:整体性思维,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如东北虎个体很强,但也会衰亡。
稳态与平衡观
结构与功能观:抵抗力稳定性
物质与能量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信息观:信息传递
进化与适应观:生物多样性
②科学思维
系统思维:不等于线性思维,需进行多因素分析
如:植物分泌物质X,吸引甲虫天敌,驱赶乙虫。若用人工合成X,短期内乙虫天敌一定减少吗?(不一定,因为天敌食物来源不止一个。)
如:大树杜鹃因树下凋落物较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发芽率低。有人建议人工清除林下凋落物以提高发芽率,可行吗?(不一定,凋落物较少,分解者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
建立模型
种群数量变化:建立模型→模型形式转换→分析模型
科学家访谈:方精云生态学研究
生物学中因果关系
循环因果现象,如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变化
其他
分析处理数据,辨别偷换概念,总结概括、并运用术语表达
③科学探究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生物的生态位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
验证昆虫之间是否存在化学信息的传递
参观庭院生态系统或生态园
④社会责任
培养爱国情怀
利用红外摄像技术统计东北虎数目
讨论为什么要保护长白山的中华蛩(qiong2)蠊?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体现生态系统的什么价值?
西双版纳亚洲象栖息地片段化有何影响?如何改善?
定量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王朗自然保护区利用大熊猫粪便DNA分析大熊猫数量(卫星DNA标记)
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退耕还草)、厦门筼(yun2)筜湖、塞罕坝(木兰围场)。
反映环保现状,树立保护环境感情
Pb富集、人口增长过快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
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修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一是合理配置,增大流入的总能量;二是科学规划和设计生态系统,最有效利用能量;三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2. 章节变化分析
①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为什么强悍的东北豹也会濒危,分析个体与群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东北虎种群数量调查的情境贯穿。
新增延伸阅读:红外触发相机调查
标志重捕法改为标记重捕法(东北豹花纹不同,天然的标记)
②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
新增种间关系:原始合作
即“互惠”,分开后,能各自独立生活,如海葵与寄居蟹。区别于互利共生,两者相互依存。
竞争改为“种间竞争”
新增“生态位”: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增群落的主要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
重点在于分析群落中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
如骆驼刺地上几厘米,地下十五米,热带雨林的望天树、红毛丹,华北毛白杨、元宝槭。
从正反两个方面描述人类对群落的影响
③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引入:大豆发源于我国,大豆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大豆对环境的影响
增加数量金字塔
增加“水圈调节大气中碳含量”
增加“生物富集”,以Pb为例,富集的含义是生物体内的含量大于体外环境,区别于生物放大,不是指沿食物链放大。
增加“生态平衡”,重在结构平衡、动态平衡,强调维持、保持稳态。区别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强调能力的高低。
④第四章人与环境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一个人消耗的能量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耕地面积。
全球性生态环境修改为6个方面,删除酸雨、海洋污染,改为“环境污染”。
新增2个探究·实践活动
调查当地环境状况,提出建议、计划
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例
加入“生态工程”(原实验版教材选修3)
分析、设计、调控或修复、重建,使人和自然双受益
原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来源于马世骏)
如农村综合发展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弃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