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原因总结

发布时间:2023-09-24 17:26|栏目: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浏览次数:

1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

当人体内血浆蛋白数量减少后,降低了血浆胶体的渗透压力,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人组织液,带来组织液数量增加,引起水肿。同时,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力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的水分不能及时吸走,带来水肿。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1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时,人体吸收的蛋白质数量少,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使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蛋白减少。如某地区因劣质奶粉引起的“大头娃娃”事件,就是由于劣质奶粉中蛋白质含量过低,致使生长期的婴儿缺少蛋白质而引起水肿,形成“大头娃娃"(实为面部水肿)。

 

1.2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引起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滤过进人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从而使大量血浆蛋白随终尿排出(称蛋白尿)而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而导致水肿。

 

1.3肝功能受损

大约40%的血浆蛋白来自于肝细胞的合成,若肝细胞受损或肝功能出现障碍,则会使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而引起水肿。如: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水”现象。

 

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液增加

2.1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时,导致代谢产物暂时性增加,从而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使水分不易被重吸收进入血浆运出,而引起水肿。如:平常运动较少的人,爬山后常会小腿水肿。因为爬山时小腿部的肌肉群运动量大,短时间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引起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2.2过敏性水肿

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会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中的部分大分子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人组织液,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增加,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出现丘疹性水肿(即局部水肿)。

 

2.3机械碰撞性水肿

意外碰撞或磕到硬物,使皮肤毛细血管壁破裂或通透性增大,引起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等渗人组织液,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出现红肿现象。碰撞后揉搓则会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进一步增大;热敷会促进血液循环,促使血浆渗出更多。揉搓和热敷的做法都会导致水肿更加严重。因此碰撞生应当立即冷敷,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水肿和疼痛。

 

3淋巴管阻塞引起淋巴性水肿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进入组织间隙,有超过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不到10%由淋巴输送回血液循环中去,组织液与淋巴的压力差是促使液体进人淋巴管的动力。
淋巴循环可以将组织液中少量的蛋白质回收到血液中去,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人血浆中。毛细淋巴管的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由内皮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而且毛细淋巴管壁内皮细胞间有较大间隙,无基故通透性大大分子物质易进人,因此淋巴的回流可以回收血浆丧失的蛋白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当组织液增多时还能代偿性地加强回流。但有时如果毛细淋巴管被堵塞会影响淋巴的回流导致含蛋白质的淋巴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引起所属区域的组织发生水肿这就是淋巴水肿。例如当恶性肿瘤细胞侵人并堵塞淋巴管,会造成堵塞部位水肿。不是疾病”的水肿

 

还有一些水肿对人体健康并无影响,可以说是“不是疾病”的水肿。

4.1睡眠性水肿,经常有人在早上起床后发现自己的双侧眼睑出现水肿,这其实与疾病无关,我们通常称之为睡眠性水肿。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体的眼睑结构比较疏松,而且在睡眠状态下眼睑的活动较少,导致眼睑部位的血液流动较少,造成局部毛细血管的压力增大,驱使液体离开血管进入疏松的眼睑组织所致。这种常见的水肿通常在起床一段时间内就自行消退。

 

4.2旅行性水肿:也称体位性水肿,长途旅行时,因长时间行走或坐位(如长途坐车),长时间保持某一动作(站立、坐位、下蹲等)致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体液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肢聚集或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造成浮肿,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