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有什么联系?有什么联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特点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2. 人体主要的产热来源是什么?主要的产热器官是什么?主要的散热器官是什么?散热途径有哪些?皮肤上相关的结构对散热量具有什么调节作用?
答: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安静状态下,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脑;运动时,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皮肤散热的途径有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皮肤中的血管、皮下脂肪层和汗腺对散热具有调节作用。
3. 体温调节属于什么调节方式?参与体温平衡调节的感受器有哪些?调节中枢是什么?
答: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参与体温调平衡调节的感受器有冷觉感受器、热觉感受器,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4. 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时,散热会加快。体温下降时,要使温度升高,通过哪些反应调节产热?哪些反应散热?产热量与散热量是什么关系?
答:体温下降时,机体的产热量增多,散热量减少。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控制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相关神经兴奋后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相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最终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5. 炎热环境中,人体皮肤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是什么关系?
答: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液的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6. 当人持续高烧为39℃,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有什么关系?
答:因为温度持续维持39℃,所以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只有温度持续上升时(如发烧,37℃上升到39℃),机体的产热量才大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时(如退烧,39℃下降到37℃),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7. 人体内水的来源有哪些?水的排出途径有哪些?
答:人体内水的来源是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水的排出有四条途径,分别为肾、皮肤、肺、大肠排出,其中肾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
8. 什么是渗透压调节?主要通过什么器官完成的?渗透压平衡的调节属于什么调节方式?相关的感受器是什么?主要的中枢是什么?相关的激素是什么?
答:水平衡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又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的。渗透压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感受器是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主要的中枢是下丘脑,相关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醇。
9. 当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如何变化?机体的抗利尿激素有什么变化?尿量如何变化?抗利尿激素在水平衡调节中发挥什么作用?靶细胞是什么?
答: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肾小管管腔吸收到内环境中),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壁细胞。
10. 水平衡调节过程中的负反馈调节过程是怎样?
答: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后,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抑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从而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
11. 醛固酮由什么内分泌腺分泌,有什么作用?其分泌量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多;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
1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答:(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如,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人和高等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