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材讲防止多精入卵的防线有两个: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新教材不再说这两个名称,只说了相关过程。为什么这样处理,包老师做了相关解答:
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还讲不讲?我们知道防止这个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一个是透明带反应,还有一个就是卵细胞膜反应。这两个专业术语在我们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出现,并且相关的内容教材也做了很大的精简。所以在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们一定要降低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宜再过多的拓展。
精子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是如何获能的?除了教材中介绍的,防止多精入卵的机制还有哪些?感兴趣的话,请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来进行了解。关于受精作用,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提示:出题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准确地答出精子获能的机制和防止多精入卵的具体机制,而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去査阅资料或请教专家,并引导他们去査阅相对专业的书籍,这是学习的深入过程。这里涉及的问题,在普通生物学或者一般的细胞工程专著中可能找不到答案,需要查阅生殖生物学相关书籍。通过查阅专业资料,学生能了解到,精子获能的机制很神奇,防止多精入卵的机制同样神奇而且非常复杂,这都是机体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用来保障本物种延续的机制。
关于防止多精人卵的机制,教材只进行了简单介绍,内容主要涉及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重要屏障: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它们分别发生在精子穿越透明带触及卵细胞膜的瞬间及精子入卵之后。如果学生査阅专业书籍,还会发现,生殖道对精子具有初步的筛选作用,在经过雌性动物生殖道的一些屏障后,只有少数活动力强的精子能到达受精部位;在精子和卵细胞识別后会发生一些反应,如卵细胞表面的精子识别受体很快发生分子修饰,使后来的精子表面的卵细胞结合蛋白不能识别受体等。具体的生理、生化机制,请参阅有关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