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楚:基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1-06 09:07|栏目: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浏览次数:

基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

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遗传分析中的性状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的种类非常多,其中一部分具有特定的功能,如酶、转运蛋白、结构蛋白、激素、抗体、受体等。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外执行不同的功能,引起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代谢变化,最后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变化。表达这些蛋白质的基因如果出现问题,会改变生物体的性状。基因组中除了蕴藏着大量性状决定基因外,更包含了大量调控基因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变异会影响基因表达的过程和结果,进而影响性状。
各种性状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环境条件不同,可能导致生物体的性状改变。例如,玉米有些隐性基因使叶内不能形成叶绿体,造成幼苗白化,其显性等位基因是叶绿体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将含有显性基因的种子在不见光的条件下发芽,长成的幼苗也是白化的。由此可见,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可发育成不同的表型。
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遗传物质(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使性状发生改变,也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导致产生差异。动物实验表明,环境因素包括多种有毒金属(如铭、镉、汞、镣等)、有机毒物(如三氯乙烯、二氯乙酸、三氯醋酸、苯、酒精等)、无机砷、环境激素、低剂量放射线、吸烟等,都能导致表观遗传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并且呈现发病的隔代效应,最终影响性状表现。其中最主要的表观遗传机制的改变是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