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家| 萨姆纳

发布时间:2023-09-24 17:23|栏目: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浏览次数:

01

个人简介

图片

萨姆纳(Sumner,James Batcheller;1887~1955),美国生物化学家,康奈尔大学酶化学研究室主任。脲酶(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发现者和提纯者,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图片

 

02

生平经历

       萨姆纳1887年11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是英格兰移民的后裔。萨姆纳17岁那年在打猎时被朋友的猎枪走火导致左臂残缺。由于严重截肢使他惯用左手的习惯失去了作用 ,但他硬是磨炼成个右撤子,而且身体的残缺激励他擅长体育活动,他曾是一位杰出的网球运动员兼滑雪高手。在大学期间,萨姆纳的老师们都认为他只有一条右臂,做化学研究比较困难,更不要说成为一位伟大的化学家,,但萨姆纳用顽强的意志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在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萨姆纳于1906年至1910年就读于哈佛大学,1911年在新布伦斯威克大学任教化学和生理学。1913年又重返哈佛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1915年在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加盟科内尔大学的学术委员会,直到1955年他退休后才退出该委员会。
萨姆纳在科内尔大学工作时,生理化学家劳伦斯·亨德森曾声称除非建立了新的分离方法,否则不会分离出任何一种酶。因此分离酶的挑战成为萨姆纳毕生的研究课题。
为了维持自身复杂的生命活动,生物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各样高效的化学反应,例如要完成诸如运动、思考、观察和维持体温之类的耗能生命活动,人们必须通过进食等方式摄取糖类,糖类在体内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供生物体利用。这个反应在生物体内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够完成,然而,一袋糖放置多年也不会变成水和二氧化碳,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生物体内有着能催化化学反应的特殊物质——酶。对酶的研究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化学的发展史,酶这种特殊的生物催化剂的化学本质究竟是什么?
1917年,萨姆纳开始着手研究酶,9年后获得了成功。
萨姆纳一直相信酶就是蛋白质,他从1917年开始用刀豆粉作为原料,分离、纯化其中的脲酶。脲酶可以专一性地催化分解尿素,使之生成氨和二氧化碳,因而可以便捷地检测其活性。脲酶应用广泛,如在临床上可用来测定血液和尿液中的尿素含量,在农业上可以用来测量尿素的利用状况,在微生物学上还可以作为细菌的分类指标等。
1922年,萨姆纳选择脲酶作为研究的对象,因为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利用脲酶作为一种定量试剂来评估脲的。1917年已知脲酶含量最丰富的材料是刀豆(刀豆中脲酶多,易于测定),但刀豆在脲酶含量上变化很大,萨姆纳早期得到的刀豆含量太低,于是他设法寻觅具有高脲酶含量的促进刀豆生长的一些供应者,接下来的4年里萨姆纳尝试了不同的萃取方法和溶剂,但收效甚微。
萨姆纳的哈佛大学的导师奥拓·福林建议他采取稀乙醇进行萃取脲酶。萨姆纳发现把乙醇萃取物在低温下保存能够获得酶的浓度比以前大100倍左右,通过用乙醇萃取刀豆粉,除去其不溶部分(呈现很少脲酶活性),他获得了一种具有高脲酶活性的溶液。最后,他终于从这种萃取物中除去了一种又一种物质。到1925年,他已分离出几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及色素。
1926年,萨姆纳试用了一种稀丙酮溶剂时,发现了从这种残留物中分离出脲酶的关键所在。证明这最后一个步骤其实很简单——他让这种丙酮萃取物在2℃冰箱过滤过夜,第二天在把滤液离心以除去不熔物后,他取一点滤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这种液体中漂浮的是些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很小的八面晶体,加添尿素缓冲液,这些八面晶体在溶液中呈现高脲酶活质(萨姆纳把这种结晶体放进人尿中去,人尿里的尿素便很快就分解成了二氧化碳和氨,它所起的作用和当时已经知道的脲酶一样),对蛋白质的缩二脲、黄蛋白色反应、茚三酮试验,这些晶体也产生正反应结果。萨姆纳经过进一步分析,证明这种结晶体就是脲酶。最后,萨姆纳证明了脲酶确实是一种蛋白质!他用实验结果否定了化学权威威尔斯塔特(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酶学领域的权威,曾宣称制得不含蛋白质的酶样品,提出酶不是蛋白质的观点)的实验结论,从而证明了酶就是蛋白质。
图片

脲酶的结构

1937年萨姆纳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萨姆纳先后提取了辅酶、腊氧化酶、蔗糖酶,被称为“三大工业要素”)。他推测其他的酶也是蛋白质,不过由于缺乏实证,当时人们对他的这个观点还颇有异议,当时的学术权威不以为酶已被结晶出来,反认为结晶了的是无作用的蛋白质,而起酶作用的却是附在其上的不明性质的污染物。直到1930年代美国化学家诺思罗普结晶出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等,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之后,萨姆纳的结论才被广泛接受。
对萨姆纳研究工作的反响并非都是确信无疑的。威尔斯塔特认为萨姆纳的工作只不过是初级水平而已,他认为萨姆纳所宣称的晶体是脲酶,其实是脲酶被吸附在一种蛋白质载体上,因此萨姆纳的结论过于仓促草率。1927年当威尔斯塔特在科内尔大学进行讲座时,萨姆纳拜会了威尔斯塔特,后者告诉萨姆纳用胰蛋白酶消化他的晶体中的蛋白质,这会除去蛋白载体而留下一种活性酶溶液。萨姆纳回答说他已这样做了,但他的制剂对胰蛋白酶有抗性。威尔斯蒂特问他如何得到了胰蛋白酶。萨姆纳所采用的是与这位德国化学家所推荐的不同的方法,威尔斯塔特认为萨姆纳用的是一种失活的胰蛋白酶制剂。他俩的对话遂不欢而散。
1928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汉斯 · 普林海姆(Hans Pringsheim)访问了科内尔大学,他当面批评了萨姆纳,并说萨姆纳声称已经获得了脲酶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此同时,其他采用萨姆纳的方法仍不能获得脲酶的德国化学家们在德国的几家杂志上纷纷著文质疑萨姆纳的实验结论。
1929年,萨姆纳的第二个休假年为他提供了重返欧洲的机会,他决定亲自带去刀豆给别人示范如何得到脲酶晶体。他选择了和斯德哥尔摩的汉斯·冯·尤勒·切尔宾合作(切尔宾因酿酶辅酶的研究工作而荣膺1929年诺贝尔奖),虽然萨姆纳成功地重复了他的分离工作,但关于他对酶的蛋白质本质的断言仍然争议不断,有些化学家声称分离出了这种晶体,但在消化了蛋白质后应当出现象威尔斯蒂特所说的那样,剩下了一种活性溶液。来自布拉格大学的沃尔德施密特·利兹教授用萨姆纳仍留在瑞典的刀豆进行实验,声称用胰蛋白酶分解了由这些刀豆获得的腺酶晶体,剩下的是一种具有脲酶活性的溶液。他还解释了其他化学家们的发现——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都有一个铁卟啉基,表明这些酶的活性基团在本质上是非蛋由质的。因此,萨姆纳的制剂是(脲)酶和晶状蛋白质的吸附复合物。对此,萨姆纳反击说沃尔德施密特·利兹的研究是错误的,原因是他所用的脲酶太少以致不能得出任何确定性的结果。通过用较大量的脲酶,萨姆纳证明用胃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消化脲酶晶体的同时出现酶活性的降低。为此,萨姆纳认为脲酶的失活和蛋白质的破坏是一致的,该蛋白质和该酶是不可分割的。两人为此还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杂志上打了数年笔墨官司。
1930年至1935年期间,洛克菲勒研究院的约翰·诺思罗普改进了萨姆纳的方法,发展了一些新方法,结晶了水解蛋白质的几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诺思罗普的工作受到了比萨姆纳的工作更多和更广泛的批评,威尔斯蒂特和利兹像对待萨姆纳一样也向他提出了猛烈的质疑,但诺思罗普毫不怀疑他的晶体是纯的,以及这些酶是蛋白质,后来,他又采用精密的测量技术证明威尔斯塔特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而产生错误的原因就是样品中的微量蛋白质污染。
随着分离到越来越多的晶态酶,以及随着许多研究开始使催化活性与个别蛋白质的存在相联系,威尔斯塔特有关酶作为吸附在某种载体表面的低分子量活性基团的理论开始失宠。1937年,萨姆纳从小牛肝分离结晶出过氧化氢酶并表明它是一种缀合蛋白质,该蛋白和铁卟啉基是整个酶活性所必需的。萨姆纳还和瑞典的西奥多·斯维德伯格合作,利用斯维德伯格超离心法及其他方法确定了酶的分子量和物理性质。至此,萨姆纳关于酶的蛋白质本质的结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由于脲酶和其他酶的工作,萨姆纳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中感叹道:“分离一个酶在当时遇到如此之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人为的,即很多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一个是技术上的困难。”
直到1955年退休前,萨姆纳的主要工作是改进蛋白质的分离方法,他发表了多篇有关几种酶的很有价值的论文,著作有《生物化学教本》、《酶的化学和方法》(与G.F.萨默斯合著)、《酶-化学及其作用机制》(与K.迈尔巴克共同主编)等,后两种已被译成俄文等其他文字。
1955年,萨姆纳原计划移居巴西,不幸病从天降,几个月后病逝于癌症。

03

人物评价

萨姆纳是生物化学史上第一个首次得到的结晶酶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推动了酶学的发展。他的方法经科学家诺思罗普改进并拓展后,引出了几个重大发现。

1936年,W·斯坦利应用两位前辈的工作分离到烟草花叶病毒并证明它是一种蛋白质。1936年英国科学家们证明这种病毒也含有6%的核酸——30年代的化学家们还没有认识到核酸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蛋白质分子对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萨姆纳和诺思罗普获得了他们的酶蛋白,斯坦利分离到他的病毒蛋白时,他们原本应该对生物化学中蛋白质的重要性提供更多的证据。1936年当鲍登和皮里在烟草花叶病毒中发现了一些被斯坦利遗漏了的东西——开辟了考查核酸作用的一条新的探究途径。所以,从 30 年代有关酶和病毒的这些研究来看,生物化学的大部分不过是在萨姆纳1926年已分离到的脲酶是一种晶态蛋白质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
萨姆纳在科学上作出巨大贡献的诀窍在于不停地思索与进取,他说过:“科学的进步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怪只怪有的人在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裹足不前,悲叹什么‘我老矣’,其实只要不停顿地使用你的大脑,你的大脑就不会衰竭,而你这个人也就永无老朽之悲。在科学上取得成功的诀窍也在于此。”这段名言是他一生工作和生活的忠实写照,也是留给人们最宝贵的财富。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