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分裂过程的5个疑难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07 09:41|栏目:第1节 细胞的增殖 |浏览次数:

1、核膜如何解体与再生

在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核纤层(细胞核骨架系统之一)中的蛋质首先开始高度磷酸化而解体解聚成分散的肽链从核膜上散落到细胞质中使细胞核失去主要的支持骨架。接着核膜的内、外两层膜与核孔复合体分别崩解核膜解体成大小不一的封闭小膜泡散落在细胞中其形状与内质网难区分此时在细胞中已无法看到完整的细胞核结构。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核膜小泡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可以看到一直分散于纺锤体周围。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核纤层蛋白又去磷酸化而重新聚合且与散落在细胞质中的小膜泡结合而成核膜包围在一组染色体之外。同时核膜上的核孔复合体也重新装配完成开始执行定的物质运输功能从而完成核膜的再生。

 

2、中心体在什么时期复制

高等动物细胞中中心体复制由中心粒分裂、中心粒复制、中心体分裂和子代中心体分离4个阶段组成。中心粒分裂出现在G1晚期此时构成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稍微分开,为中心粒的各自复制做准备是中心体复制开始的征兆。中心粒复制始于S早期或者始于S期二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轻微分裂之时每个母代中心粒旁与其垂直的方向长出一个子代中心粒,子代中心粒不断延长,这个过程可延至G2期直至有丝分裂期生长成熟。然而中心体的复制并不会导致S期延长。随着中心体在G2期分裂和分离完成中心体复制也结束半保留复制的中心粒进入子代中心体此时细胞中能看到复制后的两个子代中心体。现研究表明子代中心体的分裂与细胞循环调节激酶(Nek2)和 EF-hand蛋白磷酸化有一定的关系。

 

3、纺锤体如何形成

以动物细胞为例纺锤体微管蛋白的合成是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完成的。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前期以中心体为中心源自星体(中心体与四射的微管合称)微管和染色体的相互作用。首先两个星体的形成和向两极运动标志着纺锤体装配的开始。随之星体微管逐渐向“细胞核”内侵入。有的星体微管快速捕获浓缩的染色体并与染色体一侧的动粒(着丝点)结合形成动粒微管。而由另一极星体发出的微管则快速与染色体另一侧的动粒相连结。另星体微管的游离端也逐渐侵入细胞核内形成极性微管。这样动粒微管﹑极性微管以及一些辅助因子就共同的组成了纺锤体。在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粒有关在高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两极些物质有关此物质成分与组成中心体的成分相同。所以纺锤体形成应该主要与细胞两极的相关物质相关中心粒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4、细胞器如何分配

细胞分裂不但要使两个子细胞获得和原来细胞相同的成套染色体也必须保证它们都能获得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否则细胞不能正常生活。线粒体和叶绿体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只能在原有的细胞器基础上分裂增生不能在细胞质中重新产生。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分裂时通过细胞核基因与自身基因共同编码增殖产生子代然后再随细胞分裂随机的分配到两子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具单层膜细胞器在细胞分裂时首先破成碎片或小膜泡这些小膜泡往往附着在纺锤丝上随细胞分裂分配到两子细胞中然后在子细胞中装配成新的细胞器。核糖体是由rRNA 与相关蛋白质组成在间期核仁中DNA转录形成rRNA,并且与核糖体蛋白质以共价键的形式组装而成后随细胞质基质的分裂分配到两子细胞。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后与纺锤体共同参与细胞分裂分配时有较强的定向性。不论哪种细胞器它的再生都是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除中心体外其他细胞器在子细胞中数量往往不均等。

5、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牵引有关吗

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着丝点(动粒)分别位于着丝粒的两侧。有丝分裂后期位于同条染色体上的两个着丝点分裂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走向细胞两极。如果用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往往细胞无法完成正常的分裂而成为多核或最终发育成多倍体。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中虽然没有出现纺锤丝然而位于染色体上的着丝点还是进行了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由此可知,着丝点分裂与有无纺锤丝的牵引无关纺锤丝的牵引只是让连接在着丝点上的两条染色单体相互分离较为准确移向细胞两极为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均等分配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陈春建,细胞有丝分裂“五问” 发表于 中学生物学杂志

Copyright © 2002-2017 高中生物新人教 版权所有
电话:400xxx888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8888 备案号:皖ICP备180045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25020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