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钉钉向学生推送微课和课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汇总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并确定教学目标。
课上环节
展示教学目标;
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问题探讨中”设置的讨论题;
通过模拟实验,归纳总结出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模拟实验:利用分布有不同形状的A4纸模拟样地,小组探究三角形代表种群密度。(三角形表示调查植物,其它形状表示其它植物)
组图1: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
问题引领:在何处取样?合适的样方应取多大?需要多少个样方?样方边上的点应当如何计数?
小组汇总:汇总各组数据,比较估算结果与真实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归纳总结:总结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利用课后习题创设探究情景,以问题串引领思考,总结出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布置任务:完成课后习题: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为25条,请估算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
小组讨论:推导出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追问:多次捕获的估算结果会不会更准确?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会对统计结果有什么影响?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归纳总结:总结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组图2: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推导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通过平板向学生推送相关资料,分析总结种群数量的特征;
组图3:学生通过平板阅读分析资料
(6)构建概念图,总结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组图4:种群数量特征概念图
3、小结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而是师生互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课前准备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知道哪里会哪里不会,老师上课讲到自己不会内容时能有意识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