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研究依据
发布时间:2022-09-19 15:41|
栏目:附件材料 |
浏览次数:
1.政策依据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等特点有效地催生师生形成新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育教学领域内一系列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迎来了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春天。
2.理论基础
(1)课程改革教育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当前,持续不断的技术革命,使人们认识到现行的课程结构单一,学科间缺乏联系和整合,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同时,旨在陶冶的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传统教育的糟粕,是培养“真正的人”。它以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理论、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论为支撑,以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核心理念,把中西合璧,让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西方现代文明相融合作为追求的目标,它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潜力,强调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育学理论
本课题是运用现代教育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在现代教育中,在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优良学习条件的营造。研究证明:各种非智力因素及优良学习条件的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所研究的网络环境下整合学科通过提升信息素养来培养高中生生物学学习的策略问题正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营造优良学习条件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其核心的成分。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堂活动,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那种感受获取学科知识带来的情趣,感悟其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的魅力,都必须依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来完成的,因而本课题组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是学生益智养性的有效途径。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既有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有与此相关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哈维格斯特也在“发展课题”中,侧重提到了社会角色问题:“从父母和其他成人那里独立性体验情绪”是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比尔斯所创立的完形理论中也指出“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己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残缺不全的情况下生活,以致出现了很多矛盾、冲突和痛苦”。这些理论,都为开展自主学习背景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完善而清晰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4)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要求人必须具备基本的生存处世能力,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养成健康的信息素养和生活方式。不仅具有创造现代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能力,还具有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能力,这是现代成功人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学生通过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有效吸收线上线下多种资源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促进自身多方面的发展,使自己富有时代气息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电脑时代”的汲取知识文化精髓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