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线上教学:创新形式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发布时间:2022-09-19 15:46|
栏目:附件材料 |
浏览次数:
形式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报告
线上的前置性学习,针对基础知识一般出示导学单或者预习单,通过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测学生黑体字,实验探究,生物学史等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由此生成个性化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报告,再针对性推送个性化题单。在老师线下教学进行集中突破后,课下再进行学习情况监测,由此再次生成个性化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报告。这样能够方便快捷高效、针对性强。
形式二:线上提问与交流
针对课文的前置性学习,以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效果往往不佳。因此,结合课文要求学生在线上就课文提出问题,方便大家能够看到彼此提问,这样有利于互相交流讨论,同时利用高中生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特点,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例如对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文,学生能提出18个问题。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也会在线上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的交流互动显然有所提升。老师再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上将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突破和深度指导。课下学生在线上再提出疑问,并完成类似文体的文本阅读与检测。这样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课后线上学习就能够有机结合而不是三段分离的课段。
形式三:巧用微课视频
线上教学还可以利用微课拓展延伸。微课短小精悍,不限时空,使用方便;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有利于梳理、提炼、总结;能够进行选择性回放,从而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课堂教学的微课视频,笔者认为,微课也需要明确“逻辑起点”以及要抵达的终点和实现的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明确微课使用的时机、微课与线上学习前后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融合,切实突破重难点。例如,经常有老师基于微课视频清晰明了这一特点来使用视频资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例如《钠钾泵工作原理》。
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光合作用》一课,播放动态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动画可以迅速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结构。